齊東野語 (宋)周密 撰
http://club.xilu.com/wave99/msgview-950484-83505.html
●目錄
點校說明
序
齊東野語自序
卷一
孝宗聖政
溫泉寒火
段干木
表答用先世語
蜜章密章
三蘇不取孔明
詩用史論
漢租最輕
真西山
書史載箕子比干不同
梓人掄材
林復
汪端明
張定叟失出
放翁鍾情前室
卷二
張魏公三戰本末略
富平之戰
淮西之變
符離之師
卷三
紹熙內禪
誅韓本末
卷四
避諱
方巨山爭體統
曝日
經驗方
用事切當
楊府水渠
潘庭堅王實之
卷五
四皓名
作文自出機杼難
端平入洛
端平襄陽本末
趙氏靈璧石
南園香山
李泌錢若水事相類
用事偶同
方翥
喬文惠晚景
趙伯美
二蘇議禮
卷六
紹興御府書畫式
解頤
山陵使故事
胡明仲本末
詩用事
王魁傳
向氏粥田
祥瑞
杭學游士聚散
卷七
鴟夷子見黜
王敦之詐
贈雲貢雲
出師旗折
朱氏陰德
畢將軍馬
洪君疇
謝惠國坐亡
洪端明入冥
野婆
王宣子討賊
卷八
張魏公二事
羅春伯政事
庯峭
許公言
士子訴試
趙德莊誨後進
朱墨史
蘇大璋
徐漢玉
韓慥奇卜
以賦罷相
小兒瘡痘
曹西士上竿詩
昌化章氏
吳季謙改秩
作邑啟事
齋不如葷必變食
二李省詩
宗子請給
鄭安晚前讖
趙僉判花字樣
一府三守
六么語調
香炬錦茵
登聞鼓
義絕合離
熊子復
鄭時中得官
詩詞祖述
嘲覓薦舉
卷九
形影身心詩
父執之禮
李全
王公衮復讎
富春子
王宣子失告命
配鹽幽菽
疽陰陽證
陳周士
秀王嗣襲
卷十
古今左右之辨
史記多誤
文章相類
楊太后
脫靴反棹二圖贊
輕容方空
范公石湖
多蚊
俞侍郎執法
尹惟曉詞
都廁
敬巖註唐書
黃子由夫人
洪景盧自矜
吳郡王冷泉畫贊
絹紙
談重薄命
椰酒菊酒
混成集
明真王真人
牙
字舞
卷十一
黃德潤先見
譜牒難考
騰茂實
何宏中
姚孝錫
蜀娼詞
榿木
辦章
曹泳
朱漢章本末
陸務觀得罪
蘇師旦麻
雷變免相
高宗立儲
慈懿李后
道學
鄧友龍開邊
文莊論安丙矯詔
王沈趨張說
協韻牽強
沈君與
吳倜
御宴烟火
朱芮殺龍
卷十二
姜堯章自敍單丙文附
白石禊帖偏旁考
禊序不入選帖
淳紹歲幣
書籍之厄
雷書
賈相壽詞
事聖茹素
笏異
三教圖贊
捕猿戒
火浣布
曆差失閏
卷十三
漢改秦曆始置閏
綱目誤書
秦會之收諸將兵柄
張才彥
韓通立傳
老蘇族譜記
中謝中賀
復覆伏三字音義
岳武穆逸事
若干如干
祠山應語
傅伯壽以啟擢用
林外
甄雲卿
西林道人
崔福
張乂林叔弓
優語
譏不孝子
卷十四
館閣觀畫
鍼砭
巴陵本末
數奇
諫筍諫果
姚幹父雜文
繼母服
食牛報
卷十五
曲壯閔本末
渾天儀地動儀
腹笥
龜溪二女貴
算曆約法
玉照堂梅品
律曆
張氏十咏圖
耿聽聲
周陸小詞
卷十六
三高亭記改本
昆命元龜辨證本末
詩道否泰
賈島佛
菊花新曲破
潘陳同母
省狀元同郡
金剛鑽
多藏之戒
理度議諡
謝太后
北令邦
降仙
文莊公滑稽
腹腴
睡
性所不喜
黃門
馬塍藝花
卷十七
楊凝式僧淨端
奇對
笙炭
徐謂禮相術
咸淳三事
龔孟鍨策問
景定行公田
景定彗星
瓊花
嚼蝨
姓名相戲
朱唐交奏本末
卷十八
晝寢
宜興梅塚
莫子及泛海
薰風聯句
漢唐二祖少恩
史記無燕昭築臺事
孟子三宿出晝
方大猷獻屋
長生酒
開運靖康之禍
近世名醫
前輩知人
趙信國辭相
琴繁聲為鄭衛
章氏玉杯
二張授襄
卷十九
嘉定寶璽
鬼車鳥
蘭亭詩
著書之難
安南國王
賈氏前兆
明堂不乘輅
賈氏園池
子固類元章
陳用賓夢放翁詩
漢以前驚蟄為正月節
后夫人進御
有喪不舉茶託
清涼居士詞
卷二十
岳武穆御軍
莫氏別室子
耆英諸會
紇石烈子仁詞
讀書聲
劉長卿詞
慶元開慶六士
文臣帶左右
馬梁家姬
山獺治箭毒
月忌
張功甫豪侈
台妓嚴蘂
閒字義
舟人稱謂有據
張仲孚
隱語
趙涯
書種文種
溫公重望
陳孝女
後序
●點校說明
齊東野語為宋人筆記名著之一。著者周密字公謹,號草窗,本濟南人,流寓吴興。生於南宋理宗紹定五年壬辰(公元一二三二年),卒於元成宗大德二年戊戌(公元一二九八年)。宋季,曾為臨安府幕屬,監和濟藥局,充奉禮郎、兩浙運司掾,監豐儲倉,義烏令等,宋亡不仕。居湖州時,自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又嘗自署齊人、華不注山人。周密又為宋末著名詞人,亦能詩。
周著作頗多,流傳於今的筆記作品,除齊東野語外,還有武林舊事、癸辛雜識、浩然齋雜談、雲烟過眼錄、志雅堂雜鈔、澄懷錄、浩然齋意鈔及浩然齋視聽鈔。詞集有蘋洲漁笛譜、草窗詞。詩集有草窗韻語。又嘗選南宋詞人佳作為絕妙好詞 【 關於周密生卒年月、事蹟及著作,主要可參看清吴榮光歷代名人年譜、錢大昕疑年錄、柯劭忞新元史卷二三七周密傳,近人譚正璧中國文學大辭典、馮沅君古典文學論文集、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等。尤以夏著考證頗詳,此處所述,即據是書。】 。
齊東野語為周密經意之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南宋史料。這些史料的來源,一方面係輯錄自著者先人的舊聞,如在自序裏所說的曾祖及祖手澤數十大帙,外祖日錄及諸老雜書等;另一方面則係由著者親自取材於曾參預當時事件者的第一手資料,如記端平入洛事,則謂此事得之當時隨軍幕府日記;如記二張援襄事,則謂此事親得之襄州順化老卒。因此,他所記載的宋季史料,便可與記載同時史實的其他著作互相參證,極有價值。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它「足以補史傳之缺」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二一。】 ,李慈銘也評為「宋末說部可考見史實者,莫如此書」 【 越縵堂讀書記下冊第九七一至九七二頁。】 。至於書中探討古史的各條,也都屬辭比事,考核詳悉,其間辨證疑義的地方,均有獨到的見解,很有助於讀史者的參考。餘若雜記各條,包括軼事瑣聞,品藻詩文,文物鑑賞,雜考等,雖參考價值較遜於前二類,但詳徵博引,敍述簡明,讀之也足以增廣學識。
關於齊東野語的版本,最早有元刻本 【 見涵芬樓宋元人說部書中夏敬觀校齊東野語跋。】 ,其後又有明正德十年耒陽胡文璧重刻本 【 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二一、丁丙輯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一九、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卷五八。】 ,但此本今已不得見。該書現行的本子,分二十卷本及一卷本兩類。較好的二十卷本有:(一)涵芬樓宋元人說部書中夏敬觀據元刻明補本校本。(二)稗海重刻本。此本雖係據商維濬氏原本,但其中釐正、補闕、正譌之處則多依津逮祕書本。(三)津逮祕書本。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二一稱、齊東野語「明商維濬嘗刻入稗海,刪去此書之半,而與癸辛雜識混合為一,殊為乖謬。後毛晉得舊本重刻,其書乃完。」丁丙輯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一九,亦謂「汲古閣從明正德本刊入津逮祕書。」如上所述,津逮祕書本當即源出於明正德十年刊本,但此本與他本相較,校刻却不夠精湛。(四)學津討原本。此本係由清張海鵬校刻,不知所據何本,與津逮祕書本相較,似在伯仲之間。
較好的一卷本有:(一)影明刻歷代小史本。此本較其他一卷本選錄為多,計選錄五十七條,但校刻亦頗有錯譌,且有大段脫文和刪節之處。(二)委宛山堂說郛本。(三)宋人百家小說本。以上二本皆選錄極少,都不足十條。
此外,尚有晚近排印的叢書集成本、說庫本(以上皆二十卷本)、無一是齋叢鈔本(一卷本),以及收入舊小說的三十三則。這幾種,在校勘方面可資參考之處很少。
此次點校,係以涵芬樓宋元人說部書中夏敬觀校本為底本,而校以其他各本,還參考了宋史、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宋史紀事本末、續資治通鑑等關於宋代史料的書籍,以及書中引用的其他有關著作。
限於本人的水平,無論是在標點或是在校勘方面,錯誤和不妥之處都在所難免,希讀者批評指正。
又本書點校初稿,曾經由北京中華書局編輯部轉請上海師院歷史系裴汝誠同志詳細審閱一過,多所指正,受益匪淺,一併書此致謝。
點校者
一九八一年七月
●齊東野語序
齊東野語者,吴興周子自名其所編書也。周子,吴人,而名其書齊語,何也?周子其先本齊人也。周子之客,讀其書而疑之曰:「周子之辭謙爾,非實也。」蓋昔學廢兵起,而天下談客,坐聚於齊 【 坐聚於齊 「坐」剡源集卷七(清光緒戊午孫鏘刻本)作「悉」。】 。臨淄、稷下之徒,車雷鳴,袂雲摩,學者翕然以談相宗。雖孟子亦嘗為齊學也 【 雖孟子亦嘗為齊學也 「學」下剡源集有「者」字。】 ,然而能非之。今之所傳齊東之云者 【 今之所傳齊東之云者 「傳」剡源集作「謂」。】 ,非之之辭也 【 非之之辭也 本句剡源集作「非實辭也」。】 。故莊周目齊諧為滑稽,漢高責齊虜以口舌,如斯而已矣 【 如斯而已矣 「已」下剡源集無「矣」字。】 。今夫周子之書,其言覈,其事確;其詢官名,精乎其欲似郯子也;其訂輿圖,審乎其欲似晉伯宗也;其涉詞章禮樂,贍乎其欲似吴公子札也。他所稱舉 【 他所稱舉 「他」剡源集作「如」。】 ,旁聞曲證,如歸泰山之顛而記封邱之壝 【 如歸泰山之顛而記封邱之壝 「壝」下剡源集有「也」字。】 ;過矍相之圃而數射夫之序 【 過矍相之圃而數射夫之序 「序」下剡源集有「也」字。】 。凡若是,不苟然也,而豈齊東云哉 【 而豈齊東云哉 本句剡源集作「而豈齊東之云乎哉」。】 ?故曰:「周子之辭謙爾,非實也。」
周子曰:「我自實其為齊非也;然客謂我非齊,亦非也。我家中丞公 【 我家中丞公 「家」下剡源集有「曾大父」三字。】 ,實自齊遷吴 【 實自齊遷吴 「自」上剡源集有「始」字。】 ,及今四世,於吴為家 【 於吴為家 「家」剡源集作「客」。】 。先公嘗言:『我雖居吴,心未嘗一飯不在齊也。』豈其子孫而遂忘齊哉!而又大父侍郎公,踐敭六曹,外大父參預文莊章公,出入兩制。臺閣之舊章,宮府之故事,汎濫淹注 【 汎濫淹注 「注」剡源集作「貫」。】 ;童而受之,白首未忘。失今弗圖,恐遂廢軼。古人有言:『人窮則反本。』若我者,今非窮乎?苟反其本,則當為齊。故吾編吾書,而係之齊,何不可乎?」客曰:「唯!唯!」則次第其言 【 則次第其言 「言」剡源集作「辭」。】 ,以附其書之末 【 以附其書之末 「附」下津逮秘書本(以下簡稱津逮本)、學津討原本(以下簡稱學津本)、剡源集有「於」字。】 。
周子名密,字公謹。至元辛卯孟春剡源戴表元序。
●齊東野語自序
余世為齊人,居歷山下,或居華不注之陽。五世祖同州府君而上,種學績文,代有聞人。曾大父扈蹕南來,受高皇帝特知,遍歷三院,經躋中司。泰、禧之間,大父從屬車,外大父掌帝制。朝野之故,耳聞目接,歲編日紀,可信不誣。我先君博極羣書,習聞臺閣舊事,每對客語,音吐洪暢,纚纚不得休。坐人傾聳敬歎,知為故家文獻也。
余齠侍膝下,竊剽緒餘,已有敍次 【 已有敍次 「次」下津逮本、學津本有「意」字。】 。嘗疑某事與世俗之言殊,某事與國史之論異。他日,過庭質之,先子出曾大父、大父手澤數十大帙示之曰:「某事然也。」又出外大父日錄及諸老雜書示之曰:「某事與若祖所記同然也。其世俗之言殊,傳譌也,國史之論異,私意也,小子識之。」又曰:「定、哀多微詞,有所辟也。牛、李有異議,有所黨也。愛憎一衰,論議乃公。國史凡幾修,是非凡幾易,而吾家乘不可刪也,小子識之。」
洊遭多故,遺編鉅帙,悉皆散亡。老病日至,忽忽漫不省憶為大恨。閒居追念一二於十百 【 閒居追念一二於十百 本句津逮本、學津本作「閒居追念,得一二於十百。」】 ,懼復墜逸為先人羞。迺參之史傳諸書,博以近聞脞說,務事之實 【 務事之實 「務」下津逮本、學津本有「求」字。】 ,不計言之野也。異時展余卷者,噱曰:「野哉言乎,子真齊人也。」余對曰:「客知言哉!余故齊,欲不齊不可。雖然,余何言哉?何言,亦言也,無所言也,無所不言,烏乎言。」客大笑,吾因以名其書。歷山周密公謹父書。
●齊東野語卷一
孝宗聖政
溫泉寒火
段干木
表答用先世語
蜜章密章
三蘇不取孔明
詩用史論
漢租最輕
真西山
書史載箕子比干不同
梓人掄材
林復
汪端明
張定叟失出
放翁鍾情前室
○孝宗聖政
阜陵天蹤睿聖,英武果斷,古今之所鮮儷。聖政彰彰者,備載金匱玉牒之書,嘗得以竊窺之矣。其或一時史臣有所避忌,采訪遺落,失於紀載者,不一而足。茲以先世見聞,及當時諸公之所記錄數事,謹書於此。庶乎美盛德之形容,備良史之采錄云。
帝嘗禁諸司官非時會合,以其族談不修職業故也。李安國為郎,一日,有薦術士至部中,同省因會集言命。翼日,御批問故,同省窘甚,咸欲飾詞自解。安國獨曰:「以實告,其過小;為欺,其罪大。」因援魯肅簡市飲故事,引咎以聞,同省從之。既而事寢不行,越三日,李遂除吏部侍郎。
李處全嘗論匠監韓玉,玉乃廟堂客也。凡三疏。玉亦以處全請託私書為言。上既重違臺論,且以忌器,遂令玉補外,既而與祠。而玉留北闕,作書投匭,訴匠簿張權譖己。檢院不敢納,遂潛入關,伏闕投之。上就書批云:「韓玉曾任卿監,理當靖共,乃敢伏闕,妄有陳訴,鼓惑衆聽,漸不可長,可送潭州居住。」
女真使烏林答天錫到闕,要上降榻問金主起居。 【 要上降榻問金主起居 「金」下原脫「主」字,據稗海重刻本(以下簡稱稗海本)、津逮秘書本補。】 贍軍酒官丁逢上書乞斬之,即日引對,遂極論前侍御李處全及故諫議大夫單時貪污事。即與改命入官,陞擢差遣。
舊法,未經任人,不許堂差。時相欲示私恩,則取部闕而堂除之。上知其故,遂令根刷姓名進呈。降旨云:「宰執當守法度,以正百官。梁克家違戾差過員數最多,候服闋日落職;曾懷可降觀文殿學士。」
丁婁明之子,常任明州倅。以舊學之故,力附曾覿。其後,魏王判明州,尤昵近之。既而入奏,與之求貼職。上批答云:「朕於吾子無所愛。第爵祿,天下之公器,不可私也。」未幾,臺臣論罷之。
程泰之以天官兼經筵,進講禹貢,闕文疑義,疏說甚詳,且多引外國幽奧地理。上頗厭之,宣諭宰執云:「六經斷簡,闕疑可也,何必強為之說?且地理既非親歷,雖聖賢有所不知,朕殊不曉其說。想其治銓曹亦如此也。」既而補外。
庚子九月,上宣諭宰執云:「已指揮閤門,令今後常朝,宰臣免宣名,他朝會則否。」且云:「朕記得老蘇議論,贊儀之臣,呼名如胥吏,非禮貌之意也。」
上一日與宰執言:「伯圭不甚教子,各使之治生,何以為清白之傳?且其下尚有三弟,若皆作郡,則近地州郡皆自家占了,何以用人?莫若以高爵厚祿,使之就閑可也。」趙丞相贊曰:「凡好事,古所難者,盡出陛下之意,臣等畧無萬一可以補助。」後秀邸諸子弟,悉歸班焉。
辛丑六月,臨安士人以不預補試,羣詣臺諫宅陳詞。臺諫畏其勢,以好語諭之。是夜,集吏部侍郎鄭丙之門,詬罵無禮。或疑京尹王宣子怒丙,激使然也。鄭遂徙家避之。次日入奏,待罪乞去。上已密知其故,遂批出:「鄭丙無罪可待。令臨安府將為首作鬧人重作行遣。」既而宣子頗回護之,上怒云:「設使鄭丙容私,自當訟之朝廷,安可無禮如此。若不得為首人,王佐亦當坐罪。」且令宰執宣諭。宣子越一日奏,勘到作閙士人府學生員丁如植為首,其次許斗權、羅鼒。御批並編管鄰州。如植仍杖八十科斷。
嘗秋旱,上問執政,禱雨於天地宗廟社稷,合用牲否?周益公奏,止用酒脯、幣帛。上曰:「雲漢詩云:『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則是合用牲矣。可更與禮官等考訂之。」
淳熙九年,明堂大禮,以曾覿為鹵簿使,李彥穎頓遞使。習儀之際,曾以李為參預,漫爾遜之居前。李以五使有序,毅然不敢當者久之。在列悉以顧忌,皆不敢有所決擇。太常寺禮直官某人者,忽進曰:「參政、宰執也,觀瞻所繫,開府之遜良是。」徑揖李以前。時曾方有盛眷,翌日入愬其事。上默然久之曰:「朕幾誤矣!」即日批出:「李彥穎改充鹵簿使,伯圭充頓遞使,禮直官某人,特轉一官。」其改過不吝,蓋如此云。
淳熙中,張說頗用事,為都承旨。一日,奏欲置酒延衆侍從。上許之,且曰:「當致酒餚為汝助。」說拜謝。退而約客,客至期畢集,獨兵部侍郎陳良祐不至,說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說為表謝,因附奏:「臣嘗奉旨而後敢集客,陳良祐獨不至,是違聖意也。」既奏,上忽顧小黃門言:「張說會未散否?」對曰:「彼既取旨召客,當必卜夜。」乃命再賜。說大喜,復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來。」夜漏將止,忽報中批陳良祐除諫議大夫。坐客方盡歡,聞之,憮然而罷。其用人也又如此。
上聖孝出於天性。居高宗喪,百日後,尚食進素饍,毀瘠特甚。吴夫人者,潛邸舊人也,屢以過損為言,上堅不從。一日,密諭尚食內侍云:「官家食素多時,甚覺清瘦,汝輩可自作商量。」於是密令苑中,以雞汁等雜之素饌中以進。上食之覺爽 【 上食之覺爽 「爽」稗海本、津逮本、學津討原本作「異」。】 ,詢所以然,內侍恐甚,以實告。上大怒,即欲見之施行。皇太后聞之,亟過宮力解之。乃出吴差戶於外 【 乃出吴差戶於外 「差戶」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夫人」。】 ,內侍等罷職有差。
○溫泉寒火
邵康節曰:「世有溫泉,而無寒火。」昭德晁氏解云:「陰能順陽,而陽不能順陰也。水為火爨,則沸而熟物;火為水沃,則滅矣。」晉紀瞻舉秀才,陸機策之曰:「陰陽不調,則大數不得不否;一氣偏廢,則萬物不能獨成。今有溫泉,而無寒火,其故何也?」白虎殿諸儒講論,班固纂為白虎通,五行篇亦曰:「有溫水,無寒火。」
然今湯泉,往往有之。如驪山、尉氏、駱谷、汝水、黃山、佛迹、匡廬、閩中等處,皆表表在人耳目。坡詩云:「自憐耳目隘,未測陰陽故。鬱攸火山烈,觱沸湯泉注。安能長魚鼈,僅可燖狐兔。」朱氏晦菴詩云:「誰然丹黃燄,爨此玉池水。」蓋或為溫泉之下,必有硫黃、礬石故耳。獨未見所謂寒火。
按西京雜記載董仲舒曰:「水極陰而有溫泉,火至陽而有涼燄。」又抱朴子曰:「水主純冷,而有溫谷之湯泉;火體宜熾,而有蕭丘之寒燄。」又劉子從化篇曰:「水性宜冷,而有華陽溫泉,猶曰泉冷,冷者多也。火性宜熱,而有蕭丘寒燄,猶曰火熱,熱者多也。」然則寒火亦有之矣,特以耳目所未及,故以為無耳 【 故以為無耳 本句下稗海本有「海水以杖擊之,火星勃然,腐草化而為螢,光可照物,非寒火乎」數句。】 。
○段干木
唐書宗室世系表敘云:「李耳,字伯陽,一字■〈日冉〉。其後有李宗者,魏封於段,為干木大夫。」按史記,■〈日冉〉之子宗,為魏將,封於段干。抱朴子亦云:「伯陽有子名宗,仕魏有功,封於段干。」審此,段干乃邑名耳。
然孟子有段干木,列子有段干生,史記魏世家有段干子,田敬仲世家有段干朋,戰國策有段干綸、段干崇、段干越人。意者,因邑以為姓;故木與朋,綸與崇、越人,皆其名,而子與生,則男子之通稱耳。風俗通姓氏註,以為姓段名干木,恐或失之。
蓋戰國時,自有段規。疑段與段干自別。若如唐史之說,則段干木姓李名宗,為魏將有功,封於段干 【 封於段干 按新唐書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叙原文作「……魏封於段,為干木大夫」。本條前文引同。此處云「若如唐史之說……封於段干」,「段」下多一「干」字,致與以上不符。各本同,恐係作者偶誤,特記於此,以作參考。】 。若如史遷、葛洪之言,則段干木之賢,魏侯所以師而敬之者,恐別一人耳。姑書其說,以俟博識者訂之。
○表答用先世語
文正范公岳陽樓記有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後東坡行忠宣公辭免批答,徑用此語云:「吾聞之乃烈考曰:『君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雖聖人復起,不易斯言。卿將書之紳,銘之盤盂,以為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歟!則今茲爰立之命,乃所以委重投艱而已,又何辭乎?」其後忠宣上遺表,亦用之云:「蓋嘗先天下之憂,期不負聖人之學。此先臣所以教子,而微臣所以事君。」此又述批答之意,亦前所未見也。
○蜜章密章
密章二字,見晉書山濤等傳,然其義殊不能深曉。自唐以來,文士多用之。近世若洪舜俞行喬行簡贈祖母制,亦云:「欲報食飴之德,可稽制蜜之章。」蜜字皆從虫。相傳謂贈典既不刻印,而以蠟為之。蜜即蠟,所以謂之蜜章。然劉禹錫為杜司徒謝追贈表云:「紫書忽降於九重,密印加榮於後夜。」李國長神道碑云:「煌煌密章,肅肅終言。」王崇述神道碑云:「沒代流慶,密章下賁。」宋祁孫奭謚議云:「密章加等,昭飾下泉。」又祭文云:「恤恩告第,蹏書密章。」密字乃並從山,莫知其義為孰是。豈古字可通用乎?或他別有所出也。
○三蘇不取孔明
老泉權書強弱篇云:「管仲曰:『攻堅則瑕者堅,攻瑕則堅者瑕。』嗚呼!不從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強敵也。漢高帝所憂在項籍,而先取九江、取魏、取代、取趙、取齊、然後取籍。秦之憂在六國,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強,最後取。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與魏氏角,其亡宜也。」
又論曰:「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圖所守。諸葛孔明棄荊州取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
東坡論曰:「取之以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漢也。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孔明之所恃以勝者,獨以其區區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劉表之喪,先主在荊州,孔明欲襲殺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後,劉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數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奪之國,此其與曹操異者幾希矣!乃治兵振旅,為仁義之師,長驅東嚮,而欲天下嚮應,蓋亦難矣。」
潁濱論曰:「劉備棄荊州而入蜀,則非其地;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紛之衝,則非其將;不忍忿忿之氣以攻人,則是其氣不足尚也。」其說蓋用陳壽所謂「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之語耳。
雖然,孔明豈可少哉!
○詩用史論
劉貢父詠史詩云:「自古邊功緣底事,多因嬖倖欲封侯,不如直與黃金印,惜取沙場萬髑髏。」其意蓋指當時王韶、李憲輩耳。而其說則出於溫公論李廣利曰:「武帝欲侯寵姬李氏,而使廣利將兵伐宛。其意以為非有功不侯,不欲負高帝之約也。夫軍旅大事,國之安危,民之生死繫焉。苟為不擇賢愚,欲徼倖咫尺之功,藉以為名,而私其所愛,不若無功而侯之為愈也。然則武帝有見於封國,無見於置將,謂之能守先帝之約,臣曰過矣!」蓋全用之。
然胡明仲論留侯則云:「善乎子房之能納說也;不先事而強聒,不後事而失機。不問則不言,有言則必當其可。故聽之易,而用不難也。評者曰:『漢業存亡在俯仰間,而留侯於此每從容焉。諸侯失固陵之期,始分信、越之地;複道見沙中之聚,始言雍齒之侯。』善言子房矣。」此論全用荊公詩:「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固陵始議韓、彭地,複道方圖雍齒封。」此則史論用詩也。
近世劉潛夫詩云:「身屬嫖姚性命輕,君看一蟻尚貪生。無因喚取談兵者,來此橋邊聽哭聲。」而東坡諫用兵之疏云:「且夫戰勝之後,陛下可得而知者,凱旋捷奏,拜表稱賀,赫然耳目之觀矣。至於遠方之民,肝腦塗於白刃,筋骨絕於餽餉,流離破產,鬻賣男女,薰眼折臂,自經之狀,陛下必不得而見也。慈父孝子,孤臣寡婦之哭聲,陛下必不得而聞也。」其意亦出此。
馮必大詩云:「亭長何曾識帝王,入關便解約三章。只消一勺清冷水 【 只消一勺清冷水,夏敬觀校(以下簡稱夏校)注云:「毛本亦作冷,疑泠,張本作涼。」稗海本「冷」亦作「涼」。】 ,冷却秦鍋百沸湯。」亦用黃公度漢高祖論曰:「傷弓之鳥驚曲木,挽萬石之弓以射之,寧無所懼;奔渴之牛急濁泥,飲以清冷之水,寧無所喜。項驚天下以弓,而帝飲天下以水。」
葉紹翁詩云:「殿號長秋花寂寂,臺名思子草茫茫;尚無人世團圞樂,枉認蓬萊作帝鄉。」亦出於林少穎武帝論云:「武帝好長生不死之術,聚方士於京師,由是禱祠之俗興,以成巫蠱之禍。陽邑、朱昌二公主俱以此誅 【 陽邑朱昌二公主俱以此誅 按前漢書卷六武帝紀,征和二年閏月,諸邑公主,陽石公主,皆坐巫蠱死。公主封號與此處異。】 ,而皇后、太子亦皆不免。其始也,欲求長生不死之術而不可得,徒使敗亡之禍橫及骨肉,可笑也。」
錢舜選詩云:「項羽天資自不仁,那堪亞父作謀臣。鴻門若遂樽前計,又一商君又一秦。」亦祖陳傅良之論羽云:「羽之戮子嬰、弒義帝、斬彭生,坑秦二十萬衆,亞父獨不當試曉之邪?使楚果亡漢,則羽又一秦,增又一商鞅也。」
此類甚多,不暇枚舉,豈所謂脫胎者耶?
○漢租最輕
自井田之法廢,賦名日繁,民幾不聊生。余嘗夷考,在昔獨兩漢為最輕,非惟後世不可及,雖三代亦所不及焉。自高、惠以來,十五稅一。文帝再行賜半租之令,二年、十二年 【 二年十二年 本句下夏校注云:「原本二年誤作余,十二年三字偏右,毛本、張本均作二年、十二年,疑此五字是夾注。」】 ,至十三年,乃盡除而不收。景帝元年,亦嘗賜半租,至明年,乃三十而稅一,即所謂半租耳。蓋先是十五稅一,則三十合征其二,今乃止稅其一,乃所謂半租之制也。自是之後,守之不易。故光武詔曰:「頃者,師旅未解,故行什一之稅。今糧儲差積,其令三十稅一如舊制。」是知三十稅一,漢家經常之制也。
以武帝南征北伐,東巡西幸,奢靡無度,大司農告竭。當時言利者析秋毫,至於賣爵、更幣、算車船、租六畜、告緡、均輸、鹽鐵、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遺。獨於田租,不敢增益。
雖至季世,此意未泯。田有災害,吏趣其租,于定國以是報罷;用度不足,奏請增賦,翟方進以是受責。重之以災傷免租 【 始元二,本始三,建元、元康二,初元元,鴻嘉四。】 【 建元 夏校注云:「毛本、張本建元作建始元。按建元是武帝年號,建始是成帝年號,均不當列本始之下,元康之上,疑誤。」】 初郡無稅, 【 食貨志。】 行軍勞苦者給復, 【 高二年。】 陂、湖、園、池假貧民者勿租賦, 【 初元元年。】 又至於即位免,祥瑞免,行幸免 【 文帝三。武帝元封元、四、五年,永始四,天漢三,宣帝神爵元,元帝初元四,】 【 永始四 夏校注云:「又按永始是成帝年號,不當云武帝,疑誤。」】 民資不滿三萬免。 【 平帝元始二年。】 而逋租之民,又時貸焉,何與民之多耶!此三代而下,享國所以獨久者,蓋有以也。
○真西山
真文忠公,建寧府浦城縣人,起自白屋。先是,有道人於山間結菴,煉丹將成。忽一日入定,語童子曰:「我去後,或十日、五日即還,謹勿輕動我屋子。」後數日,忽有扣門者,童子語以師出未還。其人曰:「我知汝師死久矣 【 我知汝師死久矣 「師」下據稗海本補「死」字。】 !今已為冥司所錄,不可歸。留之無益,徒臭腐耳。」童子村樸,不悟為魔,遂舉而焚之。道者旋歸,已無及。繞菴呼號云:「我在何處?」如此月餘不絕聲,鄉落為之不安。適有老僧聞其說,厲聲答之曰:「你說尋『我』,你却是誰?」於是其聲乃絕。
時真母方娠,忽見道者入室,遂產西山。幼,頴悟絕人。家貧,無從得書,往往假之他人及剽學里儒 【 及剽學里儒 「剽學里儒」原作「剽里學儒」,今據稗海本乙正。】 ,為舉子業。未幾登第,初任為延平郡掾。
時倪文節喜獎借後進,且知其才,意欲以詞科衣鉢傳之。每假以私淑之文,輒一二日即歸,若手未觸者。文節殊不平曰:「老夫固不學,然賢者亦何所見,遽不觀耶?」西山悚然對曰:「先生善誘後學,何敢自棄。其書皆嘗竊觀,特不敢久留耳。」文節謾扣一二,皆能成誦,文節始大驚喜。於是與之延譽於朝,而繼中詞科,遂為世儒宗焉。
○書史載箕子比干不同
書微子篇曰:「父師、少師,殷其弗或亂正四方。」孔注:「父師、太師、三公,箕子也。少師、孤卿,比干也。」史記殷紀乃云:「紂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與太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剖比干心,箕子懼,乃佯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太師、少師乃持其祭器奔周 【 乃持其祭器奔周 「器」原作「品」,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及史記卷三殷紀原文「乃持其祭樂器奔周」改。】 。」周紀又云:「紂殺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奔周。」又宋世家:「微子數諫,紂弗聽,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乃問於太師、少師。箕子披髮,佯狂為奴。比干諫,紂剖其心。太師、少師乃勸微子去,遂行。」註但云時比干已死,而云少師者似誤。
蓋三處皆以太師、少師,非箕子、比干。獨周紀明言,太師名疵,少師名強。漢古今人物表,亦有太師疵,少師強,殊與孔註不合。然二子同武帝時人,何以見異而言不同歟?及蘇子由作古史,乃用安國之說,劉道原作通鑑外紀,則又從史記之言,二公必各有所見故耳。
○梓人掄材
梓人掄材,往往截長為短,斲大為小,略無顧惜之意,心每惡之。因觀建隆遺事,載太祖時,以寢殿梁損,須大木換易。三司奏聞,恐他木不堪,乞以模枋一條截用。 【 模枋者,以人立木之兩傍,但可手模,不可得見,其大可知。】 上批曰:「截你爺頭,截你娘頭,別尋進來。」於是止。
嘉祐中,修三司,勅內一項云:「敢以大截小,長截短,並以違制論。」即此勅也。大哉王言,豈區區靳一木哉?是亦用人之術耳!
元豐中,趙伯山為將作監。太后出金帛,建上清儲祥宮,內侍陳衍主其役,請輟將作鎮庫模枋,截充殿梁,伯山執不與,且援引建隆詔旨,惟大慶、文德殿換梁方許用,乃已。邵氏聞見錄乃以為晉邸內臣奏請,且文其辭云:「破大為小,何若斬汝之頭乎?」失其實矣。
○林復
林復字端陽,括蒼人。學問材具,皆有過人者,特險隘忍酷,略不容物。紹興中 【 紹興中 「興」稗海本、學津本作「熙」。】 ,為臨安推官。有告監文思院常良孫贓墨事,朝廷下之臨安獄,久不得其情。上意謂京尹左右之,尹不自安。復乃挺身白尹,乞任其事。訖就煅煉成罪,當流海外,因寓客舶以往。中途遇盜,無以應其求。盜取常手足釘著兩船舷,船開,分其屍為二焉。林竟以勞改官,不數年為郎,出知惠州。
時,常有姻家當得郡,憤其寃,欲報之,遂力請繼其後,林弗知也。既知惠,適有訴林在郡日,以酖殺人,具有其實。庾使徐安國亦按其家 【 庾使徐安國亦按其家 「庾使」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御史」。】 ,有僭擬等物。於是有旨令大理丞陳樸追逮,隨所至致獄鞫問 【 隨所至致獄鞫問 「致」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置」。】 。及至潮陽,遇諸道間。搜其行李,得朱椅、黃帷等物,蓋林好祠醮所用者,乃就鞫於僧寺中。林知必不免,願一見家人訣別。既入室,亟探橐中藥,投酒中飲之。有頃,流血滿地,家人號泣,使者入視,則仰藥死矣,因具以復命。然其所服,乃草烏末及他一草藥耳。至三日,乃甦,即亡命入廣,其家以空柩歸葬。
始就逮時,僮僕鳥散 【 僮僕鳥散 「鳥」下稗海本有「獸」字】 ,行囊旁午道中。大姓潘氏者,為收歛歸之,了無所失。其家與之音問相聞者累年,至嘉定末始絕,竟佚其罰云。
此陳造周士所記,得之括醫吴嗣英,甚詳。夷堅志亦為所罔,以為真死,殊可笑也。
○汪端明
汪聖錫應辰端明,本玉山縣弓手子。喻樗子材為尉,嘗授諸子學。有兵在側,言某兒頗知讀書,可使侍筆硯。呼視之,狀貌偉然,不類常兒。問能屬對否?曰:「能。」曰:「馬蹄踏破青青草。」應聲曰:「龍爪拏開白白雲。」喻大驚異曰:「他日必為偉器。」留授之學,且許妻以子。後從張橫浦游,學益進。年十八,魁天下。
天資強敏,記問絕人。其帥福州,吏聞其名,欲嘗之。始謁廟,有嫗持牒立道左,命取視之,累千百言,皆枝贅不根。即好諭曰:「事不可行也。」嫗呼曰:「乞詳狀。」公笑曰:「爾謂吾不詳耶?」駐車還其牒,誦之不差一字。吏民以為神,相戒不敢犯。
公以忠言直道,受知壽皇。自蜀還,為天官兼學士,嚮柄用矣。近習多不悅之,朝夕伺間。一日,內宿召對,天顏甚喜,曰:「欲與卿欵語。」方命坐賜茶,汪奏:「臣適有白事。」上欣然問何事?時德壽宮建房廊於市廛,董役者不識事體,凡門闔輒題德壽宮字,下至委巷厠溷皆然。汪以為非所以示四方,袖出劄子極言之。且謂:「陛下方以天下養,有司無狀,褻慢如此。天下後世,將以陛下為薄於奉親,而使之規規然營間架之利,為聖孝之累不小。」上事德壽謹,汪言頗過激。聞之,變色曰:「朕雖不孝,殆未至是。」汪曰:「臣愛陛下切至,不欲使陛下負此名,故及此。」上終不懌。奏畢,請退,上頷之,不復賜坐,自是眷頗衰。
會德壽宮市蜀燈籠錦,詔求之,不獲。他日,上詣宮言其故,太上曰:「比已得之。」上問所從來,曰:「汪應辰家物也。」上還,即詔應辰與郡。蓋近習揣上意,因事中之,君臣之際,難哉!
○張定叟失出
建康溧陽市民,同日殺人,皆繫獄。獄具,以囚上府,亦同日就道。二囚時相與語,監者不虞也。夕宿邸舍,甲謂乙曰:「吾二人事已至此,死固其分。顧事適同日,計亦有可為者。我有老母,貧不能自活。君到府,第稱寃,悉以諉我,我當兼任之。等死耳,幸而脫,君家素溫,為我養母終其身,則吾死為不徒死矣。」乙欣然許之。
時張定叟枃尚書知府事 【 時張定叟枃尚書知府事 「枃」學津本作「以」。又「枃」原誤「杓」,據宋史卷三六一張浚傳附張枃傳改正。按張枃為張浚次子,曾兩知建康府。】 ,號稱嚴明。囚既至,皆呼使前問之。及乙,則曰:「某實不殺某人,殺之者亦甲也。」張駭異,使竟其說,曰:「甲已殺某人,既逸出,其家不知為甲所殺也。平日與某有隙,遂以聞於官。已而甲又殺某人,乃就捕。某非不自明,官闇而吏賕,故寃不得直也。」張以問甲,甲對如乙言,立破械縱之,一縣大驚。甲既論死,官吏皆坐失入抵罪,而張終不悟。甚哉!獄之難明也。
○放翁鍾情前室
陸務觀初娶唐氏,閎之女也,於其母夫人為姑姪。伉儷相得,而弗獲於其姑。既出,而未忍絕之,則為別館,時時往焉。姑知而掩之,雖先知挈去,然事不得隱,竟絕之,亦人倫之變也。
唐後改適同郡宗子士程。嘗以春日出游,相遇於禹跡寺南之沈氏園。唐以語趙,遣致酒餚,翁悵然久之,為賦釵頭鳳一詞,題園壁間云:「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實紹興乙亥歲也。
翁居鑑湖之三山,晚歲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勝情。嘗賦二絕云:「夢斷香銷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悵然。」又云:「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無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蓋慶元己未歲也。
未久,唐氏死。至紹熙壬子歲,復有詩。序云:「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四十年前,嘗題小詞一闋壁間。偶復一到,而園已三易主,讀之悵然。」詩云:「楓葉初丹槲葉黃,河陽愁鬢怯新霜。林亭感舊空回首,泉路憑誰說斷腸。壞壁醉題塵漠漠,斷雲幽夢事茫茫。年來妄念消除盡,回向蒲龕一炷香。」
又至開禧乙丑歲暮,夜夢遊沈氏園,又兩絕句云:「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裏更傷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
沈園後屬許氏,又為汪之道宅云。
●齊東野語卷二
張魏公三戰本末略
○張魏公三戰本末略
富平之戰
淮西之變
符離之師
△富平之戰
建炎三年五月,以張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許便宜黜陟。初,上問大計,浚請身任西事,置司秦州,別遣大臣與韓世忠鎮淮東,令呂頤浩扈蹕來武昌,從以張俊、劉光世,以相首尾 【 從以張俊劉光世以相首尾 「俊」原作「浚」,據稗海本、學津本、宋史卷三六一張浚傳、卷三六九張俊傳及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以下簡稱要錄)卷二三改。】 。浚發行在,王彥統八字軍從之。浚以御營司提舉事務曲端屢挫虜,欲仗其威聲,乃承制拜為威武大將軍、本司都統制。浚抵秦州置司,節制五路諸帥。
四年春,金虜婁室破陝州 【 金虜婁室破陝州 按「婁室」宋史紀、傳皆作「婁宿」,要錄卷三十一建炎四年春正月丁巳紀事作「洛索」,皆同音異譯。】 ,李彥仙死之。既而與其副撒離歇及黑峰等,寇邠州。曲端拒之,兩戰皆捷。至白店原,虜引衆來犯,又為端所敗。
既而虜勢復振,獻策者多以擊虜為便 【 獻策者多以擊虜為便 「擊」原作「繫」,據學津本改。】 。浚於是欲謀大舉,召端問之。端曰:「平原易野 【 平原易野 各本同。按宋史卷三六九曲端傳及要錄卷三六建炎四年八月癸未紀事均作「平原廣野」。查「易」與「埸」通,作邊界解,亦通。】 ,賊便於衝突。而我師未習戰,須教士數年,然後可以大舉。」復謀之吴玠,玠以宜守要害,以待其弊,然後可以徐圖。浚曰:「吾寧不知此?顧今東南之事方急,不得不為是爾。」浚以端沮大議,意已不平;而王庶與端有龍坊之憾,因譖之曰:「端有反心久矣,盍早圖之。」浚乃罷端兵柄,遷之秦州獄。其部將張中孚、李彥琪,並諸州羈管。時陝西軍民,皆恃端為命。及為庶譖,無罪而貶,軍情大不悅。
西事記云:「張浚之至陝西,易置諸路帥臣,權勢震赫。是時五路未破,士馬強盛。加以西蜀之富,而貸其賦五年,金銀糧帛之運 【 金銀糧帛之運 「運」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資」。】 ,不絕於道,所在山積。浚為人,忠有餘而才不足;雖有志,而昧於用人,短於用兵。曲端心常少浚,故奪其兵廢之,西人為之失望。」
浚於是決策治兵,移檄河東問罪。兀朮聞變,自京西星馳至陝右,與婁室等會。而浚亦合五路兵四十萬,馬十一萬 【 馬十一萬 「十一」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七」。】 ,會戰於耀州。以熙河經略劉錫為都統制,與涇原經略劉錡,秦鳳經略孫渥,環慶經略趙哲,各帥所部兵以從。吴玠、郭浩,極言虜鋒方銳,且當分守其地 【 且當分守其地 「分」學津本作「各」。】 ,掎角相援,待其弊乃可乘。浚不從。
軍行至富平縣,吴玠曰:「兵以利動,今地勢不利,未見其可也。」將戰,乃詐立前軍都統曲端旗以懼虜。婁室曰:「聞曲將軍已得罪,必紿我也。」遂擁兵驟至,直擊環慶軍。會趙哲離所部未至,哲軍遂驚遁,而諸軍悉從之,大潰,陝西為之大震。
浚聞軍潰,自邠州退保河池縣,又退保興州。遂歸罪趙哲,斬之,責劉錫合州安置,陝西兵皆散歸本路。吴玠收秦鳳餘兵,閉大散關。關師古收涇原餘兵保岷、鞏 【 關師古收涇原餘兵保岷鞏 各本同。按宋史卷三六一張浚傳作「關師古等聚熙河兵於岷州大潭」,宋史紀事本末(以下簡稱本末)卷六八取張浚傳。】 ,孫渥收涇原餘兵於階、成、鳳三州。未幾,大散關復不守。浚時止有親兵千餘人,又退保閬州。或建策徙治夔州,劉子羽以為不可。遂檄吴玠,郭浩據和尚原,而虜復至,於是下令徙治潼州 【 於是下令徙治潼州 「州」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川」,注云:「一本作州」。】 。軍士皆憤,取其榜裂之,乃止。
西事記云:「張浚之戰於富平也,金人初亦畏之。而浚銳於進取,幕下之士多蜀人,南人不練軍事,欲亟決勝負於一舉,故至於敗。遂走興元,又走閬中。陝西諸郡,不殘於金人者,亦皆為潰兵所破矣。」
既而張中孚、李彥琪、趙彬,相繼降虜,遂犯秦州,又犯熙河,又圍慶州,於是五路悉陷。浚以三人皆曲端心腹,疑端必知其情,王庶復譖端不已。時西人多上書為端訴寃者,浚亦忌其得衆心 【 浚亦忌其得衆心 「亦」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益」。】 ,乃殺之於秦州獄,時人莫不寃之,軍情於是愈沮矣。
紹興元年,浚以關陝失律,上章待罪,朝野無敢言其事者。至四年二月,浚還朝,侍御史辛炳始言浚被命宣撫,輕失五路,坐困四川。用劉子羽輩小人,而無辜殺曲端、趙哲;以至設祕閣以崇儒,擬上方以鑄印;及既敗之後,被召不肯出蜀等罪。遂罷為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尋又詔落職,福州居住。
秀水閒居錄云:「魏公出使陝、蜀,便宜除官至節度使、雜學士,權出人主右。竭蜀之財,悉陝之兵凡三十萬餘,與虜角,一戰盡覆。用其屬劉子羽謀,歸罪其將趙哲、曲端,並誅之。將士由是怒怨俱叛,浚僅以身免,奔還閬中,關、陝之陷自此始。至今言敗績之大者,必曰富平之役。追還薄譴,俾居福州而已。」
其後,川陝宣撫處置副使王似、盧法原,乃分陝、蜀之地,責守於諸將。自秦鳳至洋州,命吴玠主之,屯和尚原。金房至巴達,王彥主之,屯通州。文龍至威茂,劉錡主之,屯巴西。洮岷至階成,關師古主之,屯武都。既而師古戰敗降賊,自此遂失洮岷之地,獨存階成而已。
△淮西之變
紹興七年三月,浚奏劉光世在淮西,軍無紀律,罷為少師、萬壽觀使,以其兵隸都督府。命參謀、兵部尚書呂祉往廬州節制,且以王德為都統制,酈瓊副之。瓊與靳賽,皆故羣盜,與王德素不相能。德,威聲素著,軍中號為王夜叉。都承旨張宗元,深以為不可,謂浚曰:「瓊等畏德如虎,今乃使臨其上,是速其叛也。」浚不以為然。復謀之岳飛曰:「王德,淮西軍所服,浚欲以為都統制,而命呂祉為督府參謀領之,如何?」飛曰:「德與瓊素不相下,一旦使揠之在上,勢所必爭。呂尚書雖通才,然書生不習軍旅,恐不足以服之。」浚曰:「張宣撫何如?」飛曰:「暴而寡謀,且瓊輩素不服。」浚曰:「然則楊沂中耳。」飛曰:「沂中視德等耳,豈能馭之?」浚艴然曰:「浚固知非太尉不可。」飛曰:「都督以正問飛,飛不敢不盡其愚,豈以得兵為念哉!」即日乞解兵柄,持餘服。浚訖行之,瓊輩懼不敢喘。
及德視事教場,諸將執撾用軍禮謁拜。瓊登而言曰:「尋常伏事太尉不周,今日乞做一牀錦被遮蓋。」德素獷勇自任,竟不解出一語慰撫之,遂索馬去。於是瓊輩愈懼,相與連銜上章,乞回避之。
張宗元知其事,復語浚曰:「業已爾,今獨有終任德,或可以鎮,不然,變且生矣。」浚不以為然,遂奏召德還。以張俊為淮西宣撫使,駐盱眙;楊沂中為淮西制置使 【 楊沂中為淮西制置使 「置」下原無「使」字,據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補。】 ,劉錡副之,並駐廬州。且命酈瓊以所部兵赴行在,意將以奪其軍而誅之。宗元聽制於文德殿下,語人曰:「是速瓊等叛耳。」會祉復密奏罷瓊兵柄,書吏朱照漏語於瓊,於是叛謀始決。及金字牌飛報,呂方坐廳事,聞有大聲如■〈骨孝〉箭辟歷,自戟門隨牌而至,及啟視之,乃三使除書也。呂拍案歎曰:「龐涓死此樹下。」即時亂作,遂縛呂祉,及中軍統制張景、鈐轄喬仲福、劉永衡友 【 劉永衡友 「衡」下原無「友」字。據宋史卷三七0呂祉傳及要錄卷一一三建炎七年八月戊戌紀事補。】 ,前知廬州趙康直、攝知廬州趙不羣,以其所部七萬人悉叛歸劉豫 【 以其所部七萬人悉叛歸劉豫 「七」宋史卷三七0呂祉傳、要錄卷一一三紹興七年八月戊戌紀事作「四」。】 。至淮岸,遂殺祉及康直,釋不羣使還。浚乃亟遣張宗元使招之,已不及矣。
浚遂上章引咎,臺臣交章論列。謂「浚輕而寡謀,愚而自用。德不足以服人,而惟恃其權;誠不足以用衆,而專任其數。若喜而怒,若怒而喜;雖本無疑貳者,皆使之有疑貳之心。予而陰奪,奪而陰予;雖本無怨望者,皆使之有怨望之意。無事,則張威恃勢,使上下有睽隔之情;有急,則甘言美辭,使將士有輕侮之意。酈瓊以此懷疑,以數萬衆叛去。然浚平日視民如草菅,用財如糞土。竭民膏血而用之軍中者,曾何補哉?陛下尚欲觀其後效,臣謂浚之才,止如是而已」。時司諫王縉,則以罪在劉光世,參政張守期為力求末減。都官郎官趙令衿 【 都官郎官趙令衿 「衿」原作「裕」,據宋史卷二四四宗室傳中趙令衿傳改。】 ,則乞留浚,陳公輔則謂不可因將帥而罷宰相,於是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太平觀。
其後,言者不已,遂詔落職。既而御批「張浚散官,安置嶺表」。趙鼎力捄解之,改祕書少監,分司西京,且為出言官於外。
退朝錄曰:「紹興二十年,浚復上疏論邊事。高宗為湯丞相云:『張浚用兵,不獨朕知之,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敗,淮西之師,其效可見矣。今復論兵,極為生事。』於是復有永州之命。」
揮塵錄云:「淮西軍叛後,馮楫啟上曰:『如張浚者,當再以戎機付之,庶收後效。』高宗正色曰:『朕寧至覆國,不用此人矣。』遂終高宗朝,不復再用。」
△符離之師
孝宗隆興元年正月,以張浚為樞密使,仍都督江淮軍馬,五月,兼都督荊、襄。浚既入見,屢奏欲先取山東。時顯官名士如王大寶、胡銓、王十朋、汪應辰、陳良翰等,皆魏公門人,交贊其謀。左僕射史浩獨不以為然,曰:「宿師於外,守備先虛。然我出兵山東 【 然我出兵山東 「然我」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我能」。】 ,以牽制川、陝,彼獨不能驚動兩淮、荊、襄,以解山東之急邪?惟當固守要害,為不可勝之計。必俟兩淮無致敵之慮,然後可前。若乃順諸將之虛勇,收無用之空城,寇去則論賞於朝,寇至則僅保山寨,顧何益乎?」
繼而主管殿前司公事李顯忠,建康都統制邵宏淵,亦奏乞引兵進取。浩曰:「二將輒自乞戰,豈督府命令有不行邪?」督府準遣李椿以書遺浚子栻曰:「復讐討賊,天下之大義也。然必正名定分,養威觀釁,然後可圖。今議不出於督府,而出於諸將,則已為輿尸之凶矣。況藩籬不固,儲備不豐,將多而非才,兵弱而未練,節制未允,議論不定,彼逸我勞,雖或有獲,得地不守,未足多也。」武鋒軍都統制陳敏曰:「盛夏興師,恐非其時。兼聞金重兵皆在大梁,必有嚴備。萬一深入,我客彼主。千里爭力,人疲馬倦,勞逸既異,勝負之勢先形矣。願少緩之。」浚皆不聽。
韓元吉以長書投浚,言和、戰、守三事。略云:「和固下策,然今日之和,與前日之和異。至於決戰,夫豈易言。今舊兵憊而未蘇,新兵弱而未練,所恃者一二大將;大將之權謀智略既不外見,有前敗於尉橋矣,有近衂於順昌矣,況渡淮而北,千里而攻人哉!非韓信、樂毅不可也。若是,則守且有餘。然彼復來攻,何得不戰?戰而勝也,江淮可守,戰而不勝,江淮固在,其誰守之?故愚願朝廷以和為疑之之策,以守為自強之計,以戰為後日之圖。自亮賊之隕,彼嘗先遣使於我矣,又一再遺我書矣,其信其詐,固未可知,而在我亦當以信與詐之間待之。蓋未有夷狄欲息兵,而中國反欲用兵者。」云云。參贊軍事唐文若、陳俊卿,皆以為不若養威觀釁,俟萬全而後動。亦不從。遂乞即日降詔幸建康,以成北伐之功。史浩曰:「古人不以賊遺君父,必俟乘輿臨江而後成功,則安用都督哉?」
上以問浩,浩陳三說云:「若下詔親征,則無故招致虜兵寇邊,何以應之?若巡邊犒師,則德壽去年一出,州縣供億重費之外,朝廷自用緡錢千四百萬,今何以繼?若曰移蹕,欲奉德壽以行,則未有行宮;若陛下自行,萬一金有一騎衝突,行都騷動,何以處之?」孝宗大悟,謂浚曰:「都督先往行邊,俟有功緒,朕亦不憚一行。」浚怒曰:「陛下當以馬上成功,豈可懷安以失事機。」及退朝,浩謂浚曰:「帝王之兵,當出萬全,豈可嘗試而圖僥倖?主上承二百年基業之託,漢高祖起於亭長敗亡之餘,烏可比哉?」
尋復論辨於殿上,浚曰:「中原久陷,今不取,豪傑必起而取之。」浩曰:「中原必無豪傑,若有之,何不起而亡金?」浚曰:「彼民間無寸鐵,不能自起,待我兵至,而為內應。」浩曰:「勝、廣能以鉏耰棘矜亡秦,彼必待我兵至,非豪傑矣。若有豪傑而不能起,則是金猶有法制維持之,未可以遽取也。今不思,將貽後悔。」又上疏力諫曰:「靖康之禍,忠臣孝子,孰不痛心疾首,思欲蹀血虜廷,以雪大恥。恭想宸衷,寢膳不忘。然邇安可以服遠。若大臣未附,百姓不信,而遽為此舉,安保其必勝乎?苟戰而捷,則一舉而空虜庭,豈不快吾所欲;若其不捷,則重辱社稷,以資外侮,陛下能安於九重乎?上皇能安於天下之養乎?此臣之所以食不甘味,而寢不安席也。浚老臣,慮宜及此。而溺於幕下新進之謀,眩於北人誑惑之說,是以有請耳。德壽豈無報復之心?時張、韓、劉、岳,各擁大兵,皆西北戰士,燕、薊良馬;然與之角勝負於五十載之間 【 然與之角勝負於五十載之間 「五」下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有「六」字。】 ,猶不能復尺寸之地。今欲以李顯忠之輕率,邵宏淵之寡謀,而欲取勝,不亦難哉。惟當練士卒、備器械、固邊圉、蓄財賦、寬民力,十年而後用之,則進有闢國復讐之功,退無勞師費財之患,此臣素志天下大計也。」
既而督府乏用,欲取之民,浩曰:「未施德於民,遽重征之,恐賊未必滅,民貧先自為盜。必欲取民,臣當丐退。」上為給虛告五百道,且以一年歲幣銀二十五萬兩添給軍費。浩復從容為浚言:「兵少而不精,二將不可恃。且今二十萬人,留屯江淮者幾何?曰十萬。復為計其守舟運糧之人,則各二萬,則戰卒纔六萬耳。彼其畏是哉!況淄、青、齊、鄆等郡,雖盡克復,亦未傷彼。彼或以重兵犯兩淮,荊、襄為之牽制,則江上危如累卵矣。都督於是在山東乎?在江上乎?」如此詰難者凡五日。又委曲勸之曰:「平日願執鞭而不可得,幸同事任,而數數議論不同,不惟為社稷生靈計,亦為相公計。明公以大讐未復,決意用兵,此實忠義之心。然不觀時勢而遽為之,是徒慕復讐之名耳。誠欲建立功業,宜假以數年,先為不可勝之計,以待敵之可勝,乃上計也。明公四十年名望,如此一旦失利,當如何哉?」浚曰:「丞相之言是也。雖然,浚老矣。」浩曰:「晉滅吴,杜征南之功也,而當時歸功於羊太傅,以規模出於祜也。明公能先立規模,使後人藉是有功,是亦明公之功,何必身為之?」浚默然。
明日內引,浚奏曰:「史浩意不可回也。恐失機會,惟陛下英斷。」於是不由三省、密院,徑檄諸將出師矣。德壽知之,謂壽皇曰:「毋信張浚虛名,將來必誤大計。他專把國家名器財物做人情耳。」已而,浩於省中忽得宏淵等遵稟出軍狀,始知其故。浩語陳康伯曰:「吾屬俱兼右府,而出兵不得與聞,則焉用彼相哉!」浩遂力請罷歸,乃出知紹興府。臨辭,復曰:「願陛下審度事勢,若一失之後,恐終不得復望中原矣。」
浚至揚州,合江淮兵八萬人,實可用者六萬,分隸諸將,號二十萬。以李顯忠為淮東招撫使,出定遠,宏淵為副使,出盱眙,浚自渡淮視師。顯忠復靈壁縣,敗蕭琦。宏淵至虹縣,金拒之,會顯忠亦至,遂復虹縣。知泗州蒲察徒穆、同知大周仁並降。二將遂乘勝進,克宿州。捷奏,顯忠進開府儀同三司、淮南京畿京東河北招討使,宏淵進檢校少保、寧遠軍節度使、招討副使。是時,顯忠名出宏淵右。
時符離府軍中,尚有金三千餘兩,銀四萬餘兩,絹一萬二千匹,錢五萬緡,米、豆共糧六萬餘石,布袋十七萬條,衣縧、棗、羊、粆各一庫,酒三庫。乃縱親信部曲,恣其搬取,所餘者,始以犒軍人,三兵共一緡。士卒怨怒曰:「得宿州,賞三百,得南京,須得四百。」既而復出戰,悉棄錢溝壑。由是軍情憤詈,人無鬬志。
浚乃移書,令宏淵聽顯忠節制,宏淵不悅。已而復令顯忠、宏淵同節制,於是悉無體統矣。孝宗聞之,手書與浚曰:「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捷。以盛夏人疲,急召李顯忠等還師。」未達間,忽報金人副元帥紇石烈志寧大軍且至,遇夜,軍馬未整,中軍統制周宏先率軍逃歸,繼逃歸者,宏淵之子世雄,統制左士淵,二將皆不能制。於是顯忠、宏淵大軍並丁夫等十三萬衆,一夕大潰,器甲資糧,委棄殆盡。士卒皆奮空拳,掉臂南奔,蹂踐飢困而死者,不可勝計。二將逃竄,莫知所在。
浚時在盱眙,去宿尚四百里。傳言金且至,遂亟渡淮入泗州,已而復退維揚。窘懼無策,遂解所佩魚,假添差太平州通判張蘊古為朝議大夫,令使金求和。僚吏力止之,以為不可。乃奏乞致仕,又乞遣使求和。孝宗怒曰:「方敗而求和,是何舉錯!」於是下詔罪己,有云:「朕明不足以見萬里之情,智不足以擇三軍之帥,號令既乖,進退失律。」又云:「素服而哭殽陵之師,敢廢穆公之誓;嘗膽而雪會稽之恥,當懷勾踐之圖。」張浚降特進江淮東西路宣撫使,官屬各奪二官。邵宏淵降五官,又責靖州團練副使,南安軍安置。李顯忠責授清遠軍節度副使,筠州安置,又再責萊州團練使,潭州安置。棄軍諸將,遞降貶竄有差。
既而置宣撫司,便宜行事。未幾,復以浚都督江淮軍馬,既而又復入為右僕射,仍領都督。二年三月,復詔浚淮上視師。浚復謀大舉,上不從。四月,召還。罷江淮都督府,浚亦罷相。
及和議將成,浚堅持以為不可。湯思退乃白上以張蘊古求和事,由是浚議遂絀。既而,金紇石烈志寧遣書議和,有云:「乃者,出師詭道,襲我靈壁、虹縣,以十餘萬,竊取二小邑。主將氣盈,率衆直抵符離,帥府以應兵進討。憑仗天威,以全制勝,所殺過當,餘衆潰去。計其得喪,孰多孰少。若以符離之役,尚為兵少致敗,則請空國之衆,以迎我師。」云云。是歲八月,浚薨。
趙鼎傳云:「鼎再相,已逾月,或以未有施設為言。鼎謂今日事,如久病虛弱之人,再有所傷,元氣必耗,惟當靜以鎮之。張德遠非不欲有所為,其效可見,亦足以戒矣。時議回臨安,鼎奏恐回蹕之後,中外謂朝廷無恢復之意。上曰:『張浚措置三年,竭民力,耗國用,何嘗得尺寸地,此論不足恤也』。」
劉氏日記云:「孝宗初立,張魏公用事,獨付以恢復之任,公當之不辭,朝廷莫敢違。魏公素輕銳,是時皆以必敗待之,特不敢言耳。及辟查籥、馮方為屬,此二人尤輕銳,朝廷患之,遂以陳俊卿、唐文若參其軍事,蓋此二人厚重詳審故耳。周益公時為中書舍人,文若來別,益公握文若手,使戒魏公不可輕舉。後魏公知之,極憾益公,然卒以輕舉敗事。」
何氏備史云:「張魏公素輕銳好名,士之稍有虛名者,無不牢籠。揮金如土,視官爵如等閑。士之好功名富貴者,無不趨其門。且其子南軒,以道學倡名,父子為當時宗主。在朝顯官,皆其門人,悉自詭為君子。稍有指其非者,則目之為小人。紹興元年,合關、陝五路兵三十餘萬,一旦盡覆,朝廷無一人敢言其罪。直至四年,辛炳始言之,亦不過落職,福州居住而已。淮西酈瓊之叛,是時公論沸騰,言路不得已,遂疏其罪,既而併逐言者於外。及符離之敗,國家平日所積兵財,掃地無餘,乃以殺傷相等為辭 【 乃以殺傷相等為辭 「乃」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反」。】 ,行賞轉官無虛日。隆興初年,大政事莫如符離之事,而實錄、時政紀,並無一字及之,公論安在哉?使魏公未死,和議必不成,其禍將有不可勝言者矣。」
澗上閒談云:「近世修史,本之實錄、時政紀等,參之諸家傳記、野史及銘誌、行狀之類。野史各有私好惡,固難盡信;若誌狀,則全是本家子孫門人掩惡溢美之辭,又不可盡信 【 又不可盡信 本句稗海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又可盡信乎?」】 ?與其取誌狀之虛言,反不若取野史、傳記之或可信者耳。且以近修四朝史言之,如張魏公列傳所書嘉禾刺客,乃是附會雜史張元遣刺韓忠獻事。又載遣蠟書疑酈瓊之語,亦是潘遠紀聞岳武穆秦州叛卒事。至云符離軍潰,公方鼻息如雷,此是心學。雖亦取萊公紀事中意,然方當大軍悉潰,亦安在其為心學哉!其說皆淺近易見,乃略不審其是非,登之信史,傳之千萬世,可乎?」